IIIF观察(二十二)——交通投融资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交通投融资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2018年11月20日,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举办“交通投融资创新与实践”主题沙龙活动,清华经管学院朱武祥教授、中国公路学会未来交通研究所所长陈剑威、中交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辉三位嘉宾对话交流。同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霖、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投融资分会常务副秘书长杨茜雯、想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涛、武汉智汇高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亚伟等二十余位嘉宾参加讨论。沙龙由研究院执行主任刘颖主持。

茶座现场

朱武祥教授首先从金融的定义角度,阐释了交通行业的投融资特点。他指出,金融是实现资源跨时空配置的工具。交通领域的投资最充分体现了金融跨时空配置资源的功能。交通项目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如果项目的未来收益率能够可靠地达到商业资本投资的期限收益率要求,即使投入大、投资期和回报期限长,也能受到投资者青睐。

朱武祥进一步指出,我国交通设施建设,最早完全由政府财政投资和维护,免费使用。19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特许收费还贷,交通需求稳定增长,交通建设项目成为收益稳定的优质资产,巨量的信贷资金进入;后来,又引入了工程总承包管理(EPC)、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项目融资模式,在资本的驱动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尤其近十年来,我国交通建设的金融工具日益丰富,对于那些已经运行多年的交通项目,推出了移交-经营-移交(TOT)、售后回租、资产证券化等资产变现金融工具,可以为后续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本金。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广政府与商业资本合作模式(PPP),把一些不能满足商业资本回报要求的基础设施项目,转化为能够满足商业资本期限收益率要求的项目,极大地加快了我国交通设施网络的建设步伐。

对于如何优化交通领域的投融资,朱武祥提出了一种“或有PPP”模式。与现有PPP模式下政府投资平台一开始就参股投资到项目中不同,“或有PPP”模式是政府投资平台一开始并不参与投资,只有在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项目的投资规模超过预期,多出的部分再由政府来承担。这样,可以让交通项目的投资及运营方在正常经营条件下获得合理收益,确保交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服务质量。

与高速公路相比,高铁的投入更大,投资和回报期限更长,朱武祥还建议,将铁路的投资和运营分开,铁路是重资产,可以长期折旧和摊销,由政府投资公司负责;运营公司是轻资产,可以上市融资,政府可以从分红中获得收益,补偿铁路资产投资。

朱武祥还现场为大家介绍了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他认为,交通项目的投融资模式,都可以基于这个模型进行投融资方案的设计优化。

清华经管学院朱武祥教授演讲

自由讨论阶段,中国公路学会未来交通研究所所长陈剑威认为,交通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撑,而投资负债与行业没有必然联系,跟地域发展水平以及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有着密切关系。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目前的里程已经超过13万公里,但在投资收益上,地域差异表现明显,以京沪高铁为例,投资5年后即开始盈利,但是西部的一些公路基本上没有效益,这带来了地方政府债务过高的问题,但毋庸置疑,高速公路建设拉动了GDP增长。他认为,在研究如何客观评定高速公路这项资产时,需要更加科学全面地发掘一些新的方式。

中国公路学会未来交通研究所所长陈剑威发言

中交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辉介绍了中交基金投资的历史项目。他提出,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投资,是特殊目的主体的股权投资,具有较长周期性特点,资金来源主要为保险公司和银行这些大体量的金融机构。投资时,关注项目的净现金流,同时也需要政府的信用担保来构建一个闭环融资模式。他希望未来通过多金融工具组合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模式来探索交通领域新的投融资模式。

中交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辉发言

随后,嘉宾们也围绕交通投融资创新展开了热烈讨论,针对未来的发展模式和热点趋势的转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同时就技术和资本的结合、风险识别和精准评估等问题广泛探讨。

茶座活动合影

文:刘 颖 金韬

图:常 志 东

责 编: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