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晚,第十五期IIIF创新驱动主题茶座邀请到清华经管学院雷家骕教授围绕“科学家与企业家如何融通创新”发表主题演讲。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麻林巍教授、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建、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江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主任孟凡顺、财新智库首席运营官叶桐、国际原子能机构核能司顾问刘莉等众多嘉宾围绕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活动由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执行主任刘颖主持。
茶座现场
雷家骕分别从科学家创业的动机、模式以及与企业融合创新的愿景和组织形式进行详细讨论。他首先厘清了“基于科学的产业”和“基于技术的产业”两个不同的概念。他指出:基于科学的产业最显著的特点是,科学上有进步,产业就有改变,这与通过改进完善技术而不断变革企业自身有所不同。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全球格局下,全球产业竞争出现新的动向:发达国家越来越围绕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加大努力,其中显著标志是发达国家将把基于科学的产业作为旗帜性、前沿性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动向:一、新的科学发展直接引发新产业的形成;二、科学家引领创新,创新又引领产业发展;三、大力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四、目前发达国家在基于科学的产业领域近乎全面领先。
雷家骕进一步指出,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也必须关注、培育和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只有基于科学的产业真正发力才能够占领全球竞争新的制高点,才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而在这个过程中,毋庸置疑科学家是推动基于科学的创新、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的灵魂和基干力量。
雷家骕教授做开场演讲
接着,雷家骕通过对国外59个科学家创业案例的分析,总结出科学家创业的几种模式:一、企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模型;二、企业与大学或公共机构合作研究的创新模式;三、新创企业从事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他还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了每种模式的组织架构、科学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任务,权责分配以及组织模式与创业成功之间的要素关系。课题共同研究者--清华经管学院博士后张庆芝补充指出:通过研究发现,越是靠近基础科学的产业,科学家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就愈加重要,科学家在参与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未必是承担企业运营、管理工作,而是更多的承担科学技术与商业之间的衔接功能,即通过科学家的创造性工作,让基于科学的创新从基础实验室完成向产品和商业化的过渡。而在这个转化过渡过程中,也要有相应的制度建设来促进和鼓励科学家创业,并在专利保护、风险投资等方面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保障。
清华经管学院博士后张庆芝发言
讨论阶段,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观点。麻林巍教授结合他所在的研究中心与BP公司常年的合作实践,认为国外公司与大学开展合作更加放眼长远,彼此比较容易经过多年磨合形成默契,这样就给研究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从长远看也有助于企业发展。而国内企业更多是看重短期效应,产学研的过程就没那么从容。另一方面,他认为高校的教师肩负着繁重的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如果再去创业无疑会不堪重负。但是,如果无法将大学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转变成中国自己的产业,这样的发展模式也需要调整。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建认为:近几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逐渐被培养出来。他有信心未来的中国会拥有一批具有创业思维和能力的科学家,科学家创业成功率会逐渐上升。
茶座现场发言嘉宾
来自某军事科创中心的负责人针对如何鼓励科学家创业,促进产学研融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科学家经纪人,懂得科学和产业两套语言,并且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也缺乏对技术具有评估能力的专业人士,投资人大多为金融专业背景,人才结构存在短板。国家要下大力投入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要补齐短板,搭建好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中间平台,形成集聚效应,让双方充分流通融合,才能真正建立起以企业家为主导,以科学家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茶座现场发言嘉宾

茶座现场嘉宾互动
茶座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