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在此次奖励大会上,土木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龚晓南院士及其团队领衔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龚晓南院士及其团队
完成人:龚晓南、郑刚、谢永利、俞建霖、陈昌富、宋二祥、刘吉福、崔维孝、卢萌盟、邓亚光、刁钰、张玲、张宏光、徐日庆、吴慧明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长安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劲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开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建设规模长期居世界首位。我国大量存在和广泛分布有各种软弱地基,如何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有效控制沉降,是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地基处理方法难以满足高承载力与稳定性、低工后沉降和快速处理的要求;桩基础造价高,难以在大面积地基处理中使用。研发高性能地基处理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龚晓南院士团队经过近30年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创建了复合地基理论体系,研发了系列高性能复合地基技术,形成了完整工程应用体系,建立了复合地基承载力、沉降、固结、稳定及抗震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地基处理技术瓶颈,实现了地基的快速、经济和高效处理,引领和支撑了复合地基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使复合地基成为与浅基础、桩基础并列的土木工程第三种常用基础型式,并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基础工程类各种设计手册和指南的重要章节。
项目共发表论文356篇(SCI检索40篇、EI检索185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总他引11320次,单篇论文最高他引474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获批国家及省部级工法4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共4项。
项目成果已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广东广佛高速公路、浙江杭宁高速公路等许多重大工程得到成功应用,并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机场、港航等工程建设领域,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
在参加清华大学建校106周年校庆活动中,龚晓南与他的同学们获得了毕业五十周年纪念章,同学们都说这五十年太不容易了。马约翰杯运动会入场式,毕业五十周年的校友们身着运动服举起“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每一天”的标语走入会场,全场起立,用雷鸣般的掌声与泪水向他们毕生践行母校的希望致敬。
那个背着干粮行六天路赴京求学的寒门学子龚晓南,今天享誉中外的岩土科学家龚晓南,一生根基在神州大地,一生致力于华夏腾飞,作为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以毕生实践向母校与祖国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并且还将继续耕耘不辍。这应该是对清华精神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