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F观察:中医药的国际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IIIF观察:中医药的国际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IIIF 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

IIIF观察:中医药的国际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2022年10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IIIF)、清华大学-浙江德清材料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携手清华大学药学院中药研究院举办第41期创新驱动茶座。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药学院教授、中药研究院院长尹航发表主旨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张晓丽教授、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卢达溶教授、清华经管学院张陶伟教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精准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许军普、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委会秘书长余永平、防城港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主任李新等围绕主题讨论交流。来自防城港市驻北京联络处、清华大学药学院中药研究院、北京石化联合会、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等产学研各界人士线上线下对话交流,活动由IIIF执行主任、清华大学-浙江德清材料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刘颖主持。

尹航

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该法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在我国有了法律依据。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中,中医药彰显了其独特优势和效果,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些都足以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

清华大学药学院中药研究院依托清华在药学、化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交叉领域的优势,将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融入到中药理论研究中,努力打造跨学科、多融合、有特色的中药研究平台。目前,研究院在中药材质量与安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信息化研究、中药传承与创新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扎实成果。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在药材标准研究和制订,促进中药材等级分类,优产优质优价上继续深耕,产出高质量成果。

在优质中药材标准研究中,中药研究院建立的植物代谢组学研究策略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批量验证等内容,解决了传统分析方法识别成分少、不全面、定性困难等问题,对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全面定性、定量分析,系统地揭示了中药在生长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前往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相关中药产区进行实地考察、现场采样,对不同产地、不同年限和不同采收期的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设定多指标成分,拟定优质中药材标准。中药研究院正在有序建立并拟发布《清华大学优质中药材标准》,计划每部涵盖10个中药品种。

中药研究院还积极参与中药材国际标准制定。目前在黄岑、淫羊藿等中药材的国际标准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得到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立项支持。其中,黄岑国际标准于2020年2月立项,将于2023年6月发布;淫羊藿国际标准将于2026年6月发布。中药研究院参与ISO标准制定工作,致力于打破贸易技术壁垒,促进中药材国际贸易,提升中药国际化水平。

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中药研究院在传统的药理学和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多组学、大数据和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中药的药效作用、药效物质和机理。同时结合外泌体等前沿领域,对中药的“升”、“降”、“沉”、“浮”用现代生物学语言进行解释。

中药功效是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中药临床作用的系统总结。对中药功效的研究,更符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更有利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临床应用和评价。以黄芪的补气功效为例,中药研究院以黄芪和人参为对比,对中医“气”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研究。此外,还对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揭示中药功效与药性。

未来,中药研究院将继续围绕中药材质量与安全、中药作用机制与上市后评价、中药创新药与功能食品开发、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等方向展开探索,与社会各界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卢达溶

中医与工程是亲兄弟,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清华工程教育百年积淀,以及近年一直坚持且卓有成效的,由超越学科界限的认知基础、问题导向性的分布式群体合作学习、适应产业与教育携手转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网络平台三位一体构建的工程实践教学新范式,若迁移到中医药领域,知识工程与组织工程并重,协调起中医药和工程两个千军万马会师,有望助力中医药振兴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为此我们与中医界合作建立试验田性质的场景,开展行动研究。从中医药认知规律和现实需求出发,建立现代思维方法论与中医思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医数字化转型模式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卢达溶还详细介绍了在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一是通过学情分析切实搞清工程实践教育的底层逻辑;二是坚定不移地构建数字化跨结构平台;三是创新机制:流程牵引、平台落地、过程评价和综合出新。结合中医药现状与需求,探讨了在助力中医药薪火传承、继续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医理论建设上互相学习、共同推进的路经。

张陶伟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医中药现代化也要讲中国式。现代西方的医学和医药都是很工程化、分解式、解析式,而中医讲究系统论、整体论、关联性。两种医学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有明显差异,我们要传承创新,就要突出特色,并取长补短。

中医药行业要加快发展步伐,有个建议,就是要在梳理中医药全产业链、价值链过程中,找到一些中医药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有了示范效应,就可以吸引资本的关注,由此以点带面,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这样才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活力。这就需要在传统的系统论思维之上,通过新的思维、技术和手段来拓展提升。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实施,我们需要以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建立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更新的科学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制修订中医药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而中医药作用肌理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总之,对于医疗这样一个信息极不对称的行业,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早一点找到附加值较高的行业样板,让投资人愿意去投资。这个样板立得住,可持续性才会好,整个中医药行业就会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张晓丽

核医学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功能影像学技术,优势在于用显像剂和显像设备,在疾病早期、结构未发生异常改变之前,准确评估细胞、组织和脏器的血流灌注、代谢活性、细胞活性等异常改变,在分子水平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早期的异常改变进行准确评估,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核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希望用无创性的多模态功能影像技术,参与到中医药的研发和疗效的评估中,筛选出优质的中医药。尤其是中医药和核医学功能影像学相结合,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建立了很完备的分子影像的功能学的研究平台,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我们希望用现代医学的设备,用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无论针对人体研究和还是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多学科、多团队的精诚合作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尽微薄之力,我们的平台竭诚为大家提供优质服务。

李 新

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具有规格高、定位高、含金量高三大特点。将构建“一个核心区+五个拓展区”的总体格局。核心区规划建设医药制造产业园、医疗合作产业园和医学研发产业园等三大园区,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传统医药、跨境医疗合作、康养、国际医药贸易、医药研发等五个拓展区。

目前重点发展实验动物繁育产业、药物临床前研究产业、传统医药开发产业、药品研发产业、健康食品产业、国际医疗康养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为了优化投资环境,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

许军普

清华中药研究院利用图谱类的技术描述中药材成分的状况,并制订相关标准,未来是否有可能采取精组的技术做一些品系的鉴定。因为大部分的中药材都是植物性的,这样做可以确保种子的品系鉴定,有助于标准化。此外,中药材还有一部分是动物性的,对于动物性的中药材,鉴定还存在一定困难。希望在中医药产业全流程制订相关标准,不仅仅是中药材,例如在整个中药的生产加工中,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很多中成药,汤剂和丸剂,如何鉴定产品的功效,更具挑战性。

余永平

中医药要走向国际化,道地药材精准度、药物研发产业化方向、天然药物的审评体系建设、标准体系的审评是非常重要的。在药物的审批体系里,还包括药材本身的研究、成药性研究、药物生长的指标体系等,非常庞杂。德国、韩国、日本也有很多中药的炮制,但是他们吃不透,标准化做不到位。传统中药料进成品出的整体机的研发,以实现中药的先进制造,实现标准化,国内已经在先行先试(首台套),希望我们沿着这个逻辑,产学研融协同共同推动中医药的标准化进程。此外,将标准体系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范式有效链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这其中包括诊治标准规范、用药标准规范,以及中药的标准规范。比如医院制剂里中药方剂的改良,包括方解、现代化。以及能否在医院待煎待煮和集中性管理的基础上,研发微型的成药性小型设备。这都是标准化中所涉及的标准,同时也是产业化方向。总之,如何将标准化写在设备上,写在质量体系上,写入审批体系里,这些都关乎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关乎我国中医药产业更有实力,更有话语权,更具国际竞争力。

参会嘉宾现场合影

文:庞宁婧

责 编:刘 颖

清华大学

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