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与传播沙龙举办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科学传播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及科普人才队伍建设,10月31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承办,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支持的“首都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与传播沙龙”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蒙民伟人文楼成功举办。


  本次沙龙是2025年北京青年科技沙龙活动之一,以“首都智汇 传创共生”为主题,分为主旨报告、沙龙研讨、实地调研三个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昌凤,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博作主旨报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魏永莲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与会人员合影


  陈昌凤教授以“GEO、算法想象与大模型的驯化与抵抗”为题作主旨报告。在报告中,她从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高学历青年成为核心使用群体的现状出发,系统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认知结构和信息传播生态的深刻影响。她指出,随着生成式搜索引擎快速替代传统搜索方式,“生成式引擎优化(GEO)”已形成新兴业态,各类主体通过内容优化、语料操纵等手法影响AI输出结果,以实现信息在智能环境中的“可见性控制”。她通过分析商业赞助、数据投毒等多重操纵路径,揭示了算法社会中信息秩序的复杂性。同时,她特别关注到用户通过构建“人设”、集体议价等方式开展的“算法抵抗”实践,认为这体现了人与技术双向驯化的动态过程。她呼吁,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社会运行的当下,应加强算法透明度建设与科技伦理治理,通过制度保障推动形成科技向善、可信可控的智能传播新生态。

陈昌凤教授作主旨报告


  李文博研究员以“航天器精准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为题作主旨报告,紧密结合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国家战略,系统阐述了我国空间无人飞行器运维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实践。他深入分析了航天器在轨运行面临的异常检测、状态识别与故障处置三大关键技术难题,重点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天地协同分布式智能运维机制,通过机理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航天器运维从“单点技术突破”到“体系机制形成”的重要跨越。他还分享了该技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成功打破国外垄断的典型案例,彰显了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的创新历程。他呼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与集智攻关,完善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机制,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李文博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沙龙研讨环节由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执行主任刘颖主持。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张兰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范爱红、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史冬青、清华大学土木系王海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珊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宇晴、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周琪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研究所高凯等与会专家及青托人才,围绕“科技成果与传播”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结合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最新实践,就科学传播模式创新与人才发展达成六项共识:一是建立科研与科普同步推进机制,将科学传播嵌入科技创新全过程,实现从研发到转化的有效衔接;二是构建跨界协同体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科普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普新格局;三是创新科普表现形式,运用数字化技术等新型传播手段,增强科普内容的互动性与感染力;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市场需求导向,推动科研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构建有利于创新价值实现的市场化生态;六是推进精准科普服务,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特点,聚焦关键群体,开展差异化、定制化的科普教育,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与会专家发表观点


  会后,大家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参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来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50余名科技工作者现场参加活动。同时,沙龙通过科普时报,北京科技报客户端、网站、微博,科博视频号,寇享学术等平台向公众直播,线上受众达 37.71万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文章来自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